News

個人捐贈如何在慈善事業中產生正面影響

Published

Read time

全球保險經紀公司豪德私人財富和《The Peak》雜誌共同舉辦了四場圓桌討論,在最後一場中,財富顧問和各界領袖人物探討了如何以更具目的性和影響力的方式開展慈善事業。 


你會如何用10億美元來解決一個或多個棘手的社會問題?眾籌平台GIVE.asia的創始人兼聯合創始人Yu Ming Pong回答道:「我會將這10億美元分發給10億人,每人用1美元開始他們自己的捐贈之旅。我們嘗試通過推動捐贈活動來傳播和產生社會凝聚力,相信影響力能夠倍增。」


他補充說:「在GIVE.asia,我們的夢想是創造一個人人互助的世界,每個人都能成爲捐贈者,發揮自己的能量」有人在近期豪德私人財富「面向未來」研討會上討論慈善捐贈議題時, Yu Ming Pong給出了上述答復。該研討會舉行之日恰逢國際遺產捐贈日(9月13日)。

另一方面,非牟利組織管理顧問Usha Menon表示會利用這筆意外之財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某一問題。「投資者總在問,需要多少錢才能實現投資回報率(ROI)最大化。然而,在滿足所在社區的需求時,捐贈者通常會要求非牟利組織不要將他們的捐款用於研究、人員配備、培訓或辦公自動化——但這些都是重要的開支。如果我有10億美元,我會專注於影響力的回報,而不是對慈善機構的日常工作指手劃腳。」

IPG Howden x The Peak Future-Ready roundtable
Freaderic Tan, Lee Syin Long, Joyce Teng and Lydia Bowden (圖片來源: Cheryl Raharjo)
 

Menon在社會公益行業工作了30年,曾在公益金(Community Chest)和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工作10年之久,她見證了企業和個人捐贈在亞洲地區的興起。10年前,她會將捐贈者分為A、B、C、D四類:A類:利他的捐贈者;B類:有商業頭腦的捐贈者;C類:關注社區的慈善家;D類:能夠想出新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企業家。在研討會上,她以更樂觀的態度提出了新的捐贈者類型,G類:慷慨的一代。

她在圓桌討論中分享道:「儘管他們能夠獲得物質享受並接受消費主義,但許多人都非常關注社區和擁有真正的同理心,並希望對人類、政策和地球產生影響。」

捐贈的回報

豪德私人財富高級副總裁Freaderic Tan表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慈善捐贈都能夠幫助自身和回饋社會。如果一個人在內心深處認定,捐贈對自己非常重要、並對親人、及所在社區都會帶來益處,那麼慈善捐贈就會成為其成長中的一部分。」Freaderic的職責是協助客戶設定並實現其慈善捐贈目標。

協助高淨值家族進行財富管理和繼承規劃的國際財富管理機構的董事總經理Lee Syin Long也贊同他的觀點:「普遍真理是,不論貧富,我們都可以給予我們的時間、金錢或才能——因為這會帶來希望和機會,令我們實現愛,和人與人之間再次緊密相連的簡單願望。」

Lee Syin 是一位訓練有素的國際私人客戶律師,她講述了一位客戶是如何在討論將自己的財富捐獻給慈善機構後,與疏遠的子女重新建立聯繫。她分享道:「我曾擔心一些不愉快的情況會出現,繼承人可能會對遺產提出質疑,但在會面當天,他的子女不僅支持父親的捐贈行為,而且為能夠參與其中而衷心感到興奮。通過討論回饋社會,他們有機會發現什麼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慈善事業大有可為,慈善家也具備改變世界的巨大潛力——Theresa Cheong」

豪德私人財富的Freaderic補充說:「遺產捐贈者是那些已厘清捐贈的意義,並堅定、全心全意地做的人。他們下一步需要訂立遺囑、設置Donor Advised Fund (DAF)或制定財務計劃來完善捐贈程序,從而規範其遺產捐贈的流程。通過可靠的方法利用人壽保險的乘數效應提高捐贈金額。」

新加坡社區基金會(CFS)合作夥伴關係主管Theresa Cheong表示,CFS的慈善顧問對具體慈善事業保持中立態度,他們可為有意願規範捐贈行為的人士提供幫助,協助他們應對複雜的慈善工作,從而產生持續的影響。Theresa是一名銀行家和特許金融分析師,於2019年年中加入基金會,她將基金會的角色比喻為財富顧問:「只不過基金會協助建構的是捐贈者的捐贈組合而非財務組合。」

Theresa繼續說:「透過與政府機構和社會部門的合作,我們也了解到當地的實際需求。我們的贈款專家利用這些知識來識別和推薦能夠讓捐贈者發揮所長的機會。」

CFS和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National Volunteer & Philanthropy Centre,NVPC)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支持遺產捐贈,並認為這能為社區和後代帶來改變。

相關閱讀:資金的未來:哪些資產值得投資?

Donating Money On Mobile Phone


慈善捐贈的原因與目的

和Theresa一樣,Joyce Teng在新冠疫情開始時進行了職業轉型。她之前在海事部門工作,現在擔任新加坡兒童會(Singapore Children’s Society)社區參與與合作夥伴關係以及企業傳播部高級主管。她說:「我親身體驗到幫助人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我十分佩服那些每天為受益人提供幫助的同事。」

新加坡兒童會成立於1952年,見證了新加坡的發展歷程。從為戰後患病和營養不良的兒童提供護理和福利,到七、八十年代工業化階段照顧因父母工作而疏於看管的孩子。兒童會現已進一步發展,旨在為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援,確保兒童監護人有能力應對當前和未來的挑戰,使他們的孩子能夠在積極的環境中成長和發展。

Joyce補充說:「我們看到一群更加盡責的捐贈者,他們非常關心這份事業和其所產生的影響,也經常對我們的其他項目感興趣。此外,人們對教育和心理健康等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大衆逐漸明白到,兒童和青少年的需求不只是食物和居所,並且他們願意作出捐款以滿足相關需要。」

「不論貧富,我們都可以給予,因為這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機會,能夠令我們實現關愛他人以及人與人之間再次緊密相連的簡單願望——Lee Syin Long

國際行義會(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IJM)的戰略夥伴關係主管Lydia Bowden正在努力吸引公眾的注意力。該組織的使命是消除現代奴役制和人口販賣。但Lydia承認,在宣傳國際行義會的工作方面存在挑戰。「因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陰暗面,我們都希望這些問題並不存在。但事實是,像人口販賣和在網上性剝削幼兒等問題,我們必須在這個議題上共同努力,才能找到解決方案。」

不過,真心想要提供服務的義工總會找到辦法。她強調:「值得留意的是,大多數非政府組織和社會服務機構都有著消耗身心、負擔過重的工作,且並非每一位義工都有能力實施有效的計劃。但大多數組織都願意和符合他們服務人群的個人或團體合作。」

雖然有人可能會認為某些事業比其他事業更容易吸引捐贈者和支持者,但GIVE.asia的Yu Ming表示:「所有事業都很重要,研究表明人人都願意給予。」他和其他聯合創辦人在上大學時創立的眾籌平台,自2012年以來為18,500多個活動籌集了來自約200萬位捐贈者的1.129億美元。

「為讓更多的捐贈者參與進來,我們需要將當前的問題簡單化,使大家易於獲取資訊,並強調即使個人貢獻也能夠形成集體影響力,從而實現最終的目標。」

Related: Educators on empowering today’s students with the skills to flourish in tomorrow’s world

IPG Howden x The Peak Future-Ready roundtable
Yu Ming Pong, Usha Menon, Teresa Cheong, Freaderic Tan and Lee Sying Long (圖片來源: Cheryl Raharjo)
 

慈善捐贈的未來

由於新冠疫情、科技隔閡、人口老化、氣候變化和其他新出現的問題,未來十年新加坡慈善機構和非牟利組織的需求將與日俱增。新加坡社區基金會的Teresa指出「與此同時,我們也將見證新加坡慈善事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嬰兒潮的一代人退休,最大規模的跨代財富傳承即將到來,而隨著財富向我們國家轉移,在新加坡設立的家族辦公室數量也將呈指數式增長,這些趨勢意味著,慈善事業和慈善家都具備改變世界的巨大潛力。」

財富規劃專家Lee Syin見證著家族慈善事業的興起,家族資本和慈善資本正聯手管理。她表示:「過去幾年,地區內家族在新加坡設立的家族辦公室數量不斷增加,這是一個發展成為地區慈善中心的好機會」,相比起單打獨鬥,新一代慈善家也更願意進行團隊合作,「他們希望看到自己的捐贈能夠產生正面影響,並對所捐贈組織的變革理論感興趣。」

豪德私人財富的Freaderic在研討會的最後提出了三種捐贈方式:生前或生後捐贈,或兩者兼顧。他說:「捐贈策略可因個人意願而作出變化。讓我引用Usha Menon在研討會開始時說過的話:『在世時常施予,莫要留作身後事』。」

本次圓桌討論在新加坡喜來登酒店的李白粵菜餐廳舉行,餐廳將活動所得收益慷慨捐給了豪德私人財富合作的慈善機構——新加坡兒童會


相關閱讀:長命百二歲:醫生眼中更健康、更長壽的生活


財富傳承,綿延保障

在豪德私人財富,我們堅信遺產捐贈可為解決社區最緊迫的問題奠下基礎。

在致力回饋社會的同時,我們需要考慮採取一種更可持續的方式展開慈善事業,以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豪德私人財富憑藉在全球搜羅人壽保障解決方案的能力,以可持續的方式幫助個人和家族實現慈善目標,並放大其捐贈在生前、生後捐贈的影響力。

《The Peak》雜誌主編Lauren Tan撰文